王海华

今天考虑教学环境对教师的影响这个问题的时候,尝试给教学环境进行分类,突然意识到“分类”这个步骤似乎总是出现在我建模的过程中,这是否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呢?

我想应该是的。

为什么要分类?似乎思维总有一个倾向,那就是将复杂的情境进行分割,挑选出一些关键的、重要的或者主要的影响因素,借此来理解情境。这其实是一个简化情境的过程。乍一面对一个问题(更确切的说是面对一个想要解决问题的念头,这时候问题是什么可能都是模糊的),弄清楚它是什么其实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在没有熟悉的理论可以直接简化情境的时候,我们只能凭借自身的认知水平对问题进行理解,因此将影响因素尝试进行分类就很有必要了。

分类其实是与建模过程中的寻找变量直接相关。分类就是分出重要因素,一些能够量化的要素我们将其转换为变量从而建立模型。分类也是一种寻找头绪,摸索思路的尝试。

拿教学环境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分类为课堂教学效果(知识、过程和情感)、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我倾向于首先分别来考察这些要素对一个新教师的影响,然后建立起一些假设,比如说新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倾向会介于自己刚入职时的倾向与老教师倾向之间等等。如果有数据的话,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建模;如果过程难以构造出结构性的函数,那么可以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么就可以尝试猜想机理,进行机理分析。

分类是必要的还体现在动用自身经验,对问题进行模式识别上。如果能分好类或者在分类过程中受到启发,其实可能联想到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借助一些已经证明有效的模型解决问题。

分类: 建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