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华

数学建模特色课已经上了两节课四个课时了,第一次课只是导论,普及了一下数学建模的一些概念,并讲述了我自身的一些建模经历与体验;第二次课介绍了几个初等模型(方程,函数)模型的案例并补充了比例建模的方法。

这个课程是针对二中数学班开设的,同样的特色课程还包括微积分先修课程、桥牌以及数学论文阅读与写作。叫这个课程对我而言最大的困难在于我并不清楚如何有机地选取和组织教学材料。

之间自己一直是基于高等数学知识进行的建模,换了一个基础发现很多内容用不上了,方法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还是有点大;还有很多数学建模经历最后都变成我个人的体验了,有点“倒”不出来的感觉;另外一些数学模型对于我而言也是有理解上的困难的,我也有些心虚。

但是上完两节课之后,对于这个课该怎么教心里多少有些数了。学生之前的情况是对数学建模是什么,怎么做都不清楚,但是当我举了几个案例,将建模需要“确立目标”“说明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模型”等内容进行介绍之后,学生们理解的很快,在第二次课上就已经有意识地对模型建立的假设进行质疑了,这也达到了我对这节课的期望。

在材料的选取上,我希望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将学生们比较熟知的一些数学知识提升到模型的高度来对他们进行讲解。这里面包括初等方程、函数、几何、数列、概率、统计等内容,通过“举例子+总结规律”的方法让学生熟悉各种模型;接下来讲解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以及其他的一些更为高等的模型(可能涉及微积分、线性代数的知识)。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强调学生的实践,这二者是并重的。没有实践的体验很难建立起真正的热爱,也会缺乏学习这门课的动力。在这方面我还需要改进,在作业的布置上要精心设计,尽可能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选好题目并支持他们的自学。

接下来的工作是为学生们推送足够多的资源其中包含我自己对数学建模的认识与思考、学生们的建模作品、拓展的学习资源等。借助平板发送给学生也是很方便的。

这门课对于我自身的能力也提出一定的挑战,这要求我加深对各种模型的理解,熟练建模流程。在其他时间里要进行尽可能多的训练。教学相长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2016年9月

分类: 建模教学